三毛跟荷西说要去撒哈拉旅行,荷西便不声不响去撒哈拉申请一份工作,比三毛还提早两个月去。荷西给三毛写了信,希望留住三毛在自己的身边,不然“就不能减去这份痛楚的感觉”。撒哈拉的故事开始于荷西,这是一段属于三毛和荷西的故事。比起《雨季不再来》虚实交错的充满了想象力的文字,《撒哈拉的故事》的画面感来得更加真切。一个由三毛说出来的撒哈拉沙漠的故事。
沙漠中只有风和沙,沙漠里往往今天重复着昨天的故事。那里的女人,是“百分之九十不知道自己的岁数”,估计也不会知道年代和日期。再加上那块地方的撒哈拉属于西班牙管治,西班牙人本是天性浪漫的民族,本地撒哈威人又懒惰者居多,生活节奏非常慢,日子必须是无聊的。生性不甘寂寞的三毛又怎么能受的了啊,也只有敏感者如三毛才能从其中发现那么多感人的故事。
三毛就是胆子大,又生来有悲天悯人的同情心。所以三毛在沙漠里结识了很多本地的撒哈威朋友。在三毛的文字里,撒哈拉威人大多男的长的威武,也不乏有俊秀的,女的长的非常漂亮,却用布巾把全身裹的紧紧的。撒哈拉威人不洗澡,因此有了“沙漠观浴记”,传闻有个亚洲女人到处看人洗澡,真是哪里来了点稀奇事,三毛就要掏空心思弄清楚。撒哈拉威人有点事情也不去医院,所以三毛做起了本地土医,她用阿司匹林治好别人的头痛,用红酒给产后的母羊治病,用指甲油补了几个撒哈拉威朋友的牙齿,真真是个赤脚医生,不过她从来都是付出无收获的。撒哈拉威人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岁数,女孩十多岁要结婚,也要由外人来告诉她,然后嫁给一个没有见过面的男子。然后有了“娃娃新娘”姑卡。撒哈拉威人拿别人的东西那么理所当然,当然也是会还的,但是用的破破旧旧的了也不理,然后就有了“芳邻”。沙漠的风俗很奇特,偶尔还有巫蛊之术,三毛太爱拾破烂,“死果”写了三毛一次中招的故事。看三毛的最大好处在于同样的故事,在她絮叨来就是那么精彩有趣。
《撒哈拉的故事》的基调,其实有点悲伤。故事的开头大有苦中作乐的意思。想当年三毛把三十万块钱藏到枕头里直奔小镇阿雍而去,被荷西劝说存起来,跟荷西领着每个月几千块钱的薪水,房租两千,过着包心菜每斤十六块钱的小日子,日子本还算过得去。三毛每个月去军营上买一次菜,每天的生活用水都得节制着用,物质在那里极度缺乏,但那还不是关键的。三毛可是个有精神追求的人呐,即使她在沙漠中也有那么些朋友。书中很多次提到的姑卡,想必是三毛的好朋友,才有十岁。三年一隔阂,五年一代沟,三毛面对姑卡,除了以长辈之经验教给她之外,恐怕不能有精神上的交流。想想还真是寂寞。台湾人很关心快不快乐,三毛在寂寞中找快乐。她变着花样做菜,吃得荷西和荷西的朋友,荷西的老板心里很受用,也因此有了”沙漠中的饭店”。
《撒哈拉的故事》就像一支沙漠协奏曲,曲子时而欢呼雀跃,时而悲伤婉转,跌宕起伏,优雅动听。在故事的结尾有些悲伤,我想要不是因为荷西,三毛最终是想要离开沙漠的。